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正宁县

“早胜牛”产业链全新“上线”——正宁县着力打造西北肉牛养殖大县见闻

 2021/03/24/ 18:12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闫慧

“早胜牛”产业链全新“上线”

——正宁县着力打造西北肉牛养殖大县见闻

  记者 闫慧

  “早胜牛”是我国五大黄牛品种之一,也是我市牛种的“当家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2020年以来,正宁县先后制定出台《肉牛产业突破提升方案》《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早胜牛”产业扶持办法》等政策,着眼打造十亿级陇东早胜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产业集群,构建集育种、繁育、育肥、屠宰深加工、品牌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着力打造西北肉牛养殖大县,力争到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达到20万头。

  好牛配好料

  科学养殖出效益

  3月17日,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在正宁县西坡镇石家湾子村沿四郎河川区放眼望去,川台地上一列列地膜整齐排列,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种上玉米,饲料不愁。”地处子午岭缘边,四郎河穿流而过,水草资源丰富的石家湾子村素来有着养牛的传统。

  “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着两三头牛,主要是为了在农业耕作时出力,也就是役用。而这些年,随着牛价不断上涨,牛肉市场需求量大,肉牛养殖逐渐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石家湾子村党支部书记任家斌说。

  从最初的放养、散养到现在的标准化养殖、抱团式发展,石家湾子走过了13个年头。

  2008年10月,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乏力的窘迫局面,任家斌刚上任就多方筹措资金,带头创办正宁县石湾子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传统的养殖方式比较粗放,搭个简易的暖棚,每天给牛喂上些玉米、饲草,慢慢长着就行了,所以养殖效益一直不高。后来,我到陕西一些地方去看牛,才发现能有那么好的设施和方法把牛圈养住,那咱们也能试一试。”任家斌说。

  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场,种植紫花苜蓿、青贮玉米900多亩,逐步引进秦川、西门达耳、夏洛莱等良种牛100多头。带动周边64户养殖户发展产业,实行统一扶持、引进良种、供应饲料、技术指导、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并通过“331+”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西坡镇60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入股分红,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石家湾子村的肉牛养殖由过去的传统散养方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科学养殖发展。

  “这几年,我们按照科学养殖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由传统粗放型饲养向精细化饲养转变,无论是在育肥速度上,还是在养殖效益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任家斌说。

  2016年,合作社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栋半封闭式牛舍,肉牛的养殖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饲料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玉米混合麸皮改为青贮玉米,并且按照科学比例进行营养配制,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肉牛都有各自不同的配方饲料。

  “好牛配好料。”任家斌告诉记者,这两年牛价一路走高,养殖投入成本也越来越大。繁育牛养殖周期长,一般都在15个月以上见效益。而育肥牛周期短、见效快,5个月左右就能出栏,一年两茬。2019年,合作社肉牛存栏量达到300多头,去年出栏80多头,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万元,纯利润达30多万元。

  提纯复壮“早胜牛”

  构建全产业链格局

  2020年,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总体布局,正宁县提出了“两区两带”产业布局和“2121”产业发展目标,主打“陇东早胜肉牛”核心品牌,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产销对接为导向,构建组织体系、投入保障体系、产销对接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四大体系”。

  “早胜牛”是庆阳当地的特色品种,因“萝卜角,升子嘴,枣红色,柱子腿,四蹄不露,两头齐”而美名扬,其肉质鲜美,细嫩多汁,出肉率高,宁县早胜塬、正宁县全境为早胜牛中心产区。

  为打响“陇东早胜肉牛”这个核心品牌,正宁县大力实施陇东早胜牛种群复兴计划,创建国家级陇东早胜肉牛核心种群繁育基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采取早胜牛、红安格斯牛和利木赞牛三元轮回杂交等技术措施,构建良种繁育体系。

  “通过开展早胜牛提纯复壮、保种繁育等工作,用特色农产品的地理产品标志优势和品牌效应,推动全县肉牛产业的突破提升。”正宁县肉牛产业突破提升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樊海东说。

  与此同时,正宁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位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科技企业供良种、广大农户订单养母牛搞繁育、合作社回收牛犊吊架子、龙头企业育肥屠宰深加工、有机肥企业以粪换肥全循环、饲草企业科学配方搞配送、专业乡村连片集群兴牛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子。

  今年,正宁县在已确定的7个养牛专业村基础上新增3个专业村,建成10个以肉牛产业为主的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肉牛养殖专业乡镇。西坡镇依托玉米种植面积大、群众养牛基础好的优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石家湾子和高红专业养牛村为引领,全力打造陇东早胜肉牛养殖专业村和专业镇。

  “石家湾子村突出散户养殖示范带动,动员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养牛创业,实现每个养殖户都有一个标准化牛舍。在高红村依托窑洞养殖模式,突出养殖小区示范带动,建成8个高标准集中养殖小区。”西坡镇副镇长路斌告诉记者,在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的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养牛散户优先购买早胜牛“当家品种”,全镇发放养牛贷款95户808万元。

  龙头企业来引领

  抓住机遇提质增效

  在山河镇佑苏村,由正宁陇上田园农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两万头肉牛(早胜牛)产业园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项目规划占地1242.71亩,总投资4.5亿元。目前已经建成牛棚8栋14000平方米、办公楼2600平方米、生产用房350平方米以及干草棚、青贮池等配套设施,现有早胜基础母牛存栏380头。

  “今年园区还将新建牛棚16万平方米,牛存栏量达到1万头,同时完成陇东早胜肉牛核心繁育基地建设,以及陇东早胜肉牛大数据中心和认知馆的装修布展工作,让‘早胜牛’品牌真正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正宁陇上田园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祖地告诉记者,产业园着力打造集肉牛良种繁育、育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配送、品牌营销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链。

  如今,石家湾子村迎来了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石湾子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了1400平方米标准化养牛厂房2座,肉牛养殖存栏量由原来的500头扩容到1000头以上。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户,通过“户内养殖、联户养殖、户托社养”形式,分类带动农户养牛,育肥后按保护价收购。

  村民王生昶是任家斌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家里饲养着17头牛、13只猪,还种着20亩玉米地,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脱贫之后,他和妻子从最初养殖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产业有前景,收入也有了保障。

  “新建的牛棚冬暖夏凉,采光好,通风好,还配有草料间,牛住得舒服了,里里外外打扫起来也省事多了。”王生昶的妻子任晓文对记者说。

  今年,王生昶家养殖的17头牛全部搬进了彩钢结构的“新家”,绿色外墙鲜亮抢眼,牛棚宽敞明亮,饲槽、草料间、晾场等功能配套齐全。像这样的标准化牛舍,石家湾子村已新建65座,在扩大存栏量、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任家斌告诉记者,根据农户养殖规模和场地情况,对新建3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圈舍的,政府一次性补助1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我们要实现两个千头目标,即农户肉牛存栏量达到1000头,养殖场存栏量达到1000头。”

  在西坡镇高红村,由中泰草业公司投资建设的千头早胜牛养殖场项目已初具规模,年内将建成全县首个千头早胜牛养殖基地。

  记者走进养殖场,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3座标准化牛棚通透敞亮,利用35座老庄基废弃窑洞改造的牛舍一字排开,已经有220头“早胜牛”在这里安家。养殖场内不仅设施齐全,配备了自动饲料搅拌机、喂料机、消毒机等,还有一些“贴心装备”呵护牛的健康,比如专门设置了解决牛挠痒问题的自动滚刷,以及为牛补充微量元素的“牛添砖”等。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高红村犇康养牛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养殖、户托社养、联户养殖、投母还犊”的方式,示范带动社员和群众开展标准化养殖,同时按照扶贫资金130万元的6%分红给高红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正宁县肉牛产业突破提升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已建成鑫乐、卧牛湾2个5000头肉牛繁育场、饲草加工厂1家、千头肉牛育肥场8处,全县肉牛存栏达到4.8万头。今年,正宁县将在肉牛产业突破提升基础上,聚力实施“五双计划”,年底实现肉牛存栏量8万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