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城县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庆城样板”——庆城县以品牌引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纪实

 2020/07/09/ 15:37 来源:陇东报 记者 吴树权

  “十大平台”筑基

  按照“一个中心、多种平台、统筹使用”的原则,在中央、省市要求的“五大平台”基础上,庆城县拓展建立了理论宣讲、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文明风尚普及、全域旅游开发、乡贤文化研究等“十大服务平台”。

  庆城县科技馆于2018年9月正式开馆运行,是庆阳市首家县级科技馆,2019年依托科技馆建立了庆城县“科普之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该文明实践点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和“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深入乡村、学校、社区等开展科学体验活动。利用科技展品、科普照片、科普影像制品向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展示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理念,让参观体验对象近距离体验科技展品的魅力,在娱乐中接受科学熏陶,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活力玄马”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以来,结合职责职能,通过“1+8+N”服务模式,组织引导群众参与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活动,基本实现了“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覆盖到哪里”。开展评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树立典型模范榜样,教育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质“双提升”。

  高楼镇杨塬村“五美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以来,共开展以理论宣讲、扶贫关爱、技能培训、环境美化、文明新风、平安家园等为主题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评选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孝善敬老好媳妇、环境卫士、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典型18名,实现了生态、绿色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山川、河流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经济、文化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中,马岭镇围绕长庆石油文化,重点挖掘“长庆精神文化”内核,重现解放军、石油工人和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战斗情怀,建成了长庆石油大会战纪念馆。该馆由石油史话、长庆诞生、会战艰辛、砥砺前行、铸就辉煌、石油科普六个篇章组成,主要采用图文说明、模型陈列、场景复原,影视互动等方式充分展现长庆会战时期的艰难发展历史及长庆油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个品牌”引领

  6月30日,在庆城县白马铺镇王畔村新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旁,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一名志愿者正在为村里的空巢老人义务理发 ,在不远处还有几个“红色”的身影在打扫卫生捡拾垃圾。原来,这天是白马铺镇王畔村志愿者活动日,村里的志愿者自发打扫卫生,帮助空巢老人理发。

  近年来,庆城县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探索建立了规范化推进、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参与、品牌化运作、常态化开展的“五化”工作模式,创立了“倾城奉献、扬善庆州”这个主打品牌,注册志愿者2.69万人,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10个。重点围绕“讲、树、帮、乐、移”等方式,扎实开展“十大行动·志愿庆城”“众手相牵齐行动·文明之风靓庆城”“六传六习”等系列活动。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全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努力实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

  党崾岘村“石榴籽·书画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按照“1个大队+14个小队+6个特色支队”要求,成立了党崾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6支,吸纳志愿者110余人,组织志愿者、返乡创业人士、退休教师、典型模范人物等开展志愿服务30余场(次),围绕脱贫攻坚、三大革命、信访矛盾化解等重点工作,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情感心理困惑。

  凤城园社区整合社区共建单位资源,以社会组织为依托,由党员干部、大学生、学校教师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专门用于少儿课外学习、文体活动的场所,填补了下午4时30分至6时少儿安全教育管理真空期,解决了家长无空看管孩子的后顾之忧。开展“X15志愿”活动,为高龄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互帮、互助、互信、互爱的服务平台,营造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氛围。

  庆城县科技馆文明实践点组建了由38名全县科普辅导员、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科普之光”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向公众展示、讲解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参观人群近距离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为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如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已成为庆城县人民的自觉追求,文明之约下的幸福之城,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