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正宁县

正宁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作者:正宁县政府办 稿源:中国庆阳网 2011-07-18 20:17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7%,农业增加值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2006年正宁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县,2009年又被确定为全省新一轮试点县。在试点工作中,正宁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基本县情,紧扣“二十字”方针要求,围绕“依果富民、依煤富县”的目标定位,先试先行,大胆探索,初步实现了城乡规划、通村油(水泥)路、主导产业、村级阵地、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安全饮水、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障“九个全覆盖”,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一是高点定位抓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新蓝图”。规划是总纲,是蓝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之初,对于新农村如何建?试点如何搞?他们一度也无从下手。为此,正宁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从规划破题,提出了树立“全域理念”抓总规、“精品理念”抓详规、“服务理念”抓子规的思路,先后投入资金370多万元,委托四川大学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委托同济大学和长安大学编制完成了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9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全县94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分类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29个,形成了统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如今,一张张新蓝图,正在逐步变成一栋栋新农宅、一片片新村庄。

  二是基础先行抓交通,构建城乡发展的“提速带”。交通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正宁县按照“出境公路四通八达、主干道路全面联网、乡村道路晋等升级”的总体目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省上“东部会战”的政策机遇,坚持向上争资、项目聚资、财政投资、以地节资、社会捐资、群众筹资“五种方式”,加快县乡公路新建改造步伐。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新修改建通村油路261.5公里,通村砂路157条、524公里,县域公路总里程达到991.5公里,基本实现了“三级公路通乡镇、二级公路达县城、通村油路(水泥路)全覆盖”目标。同时,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网络,列养路线好路率每年都在70%以上,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柏油路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三是突出特色抓产业,鼓起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富农民。正宁县从壮大特色产业入手,围绕“全县耕地四分之一种植粮食、四分之三种植经济作物”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果、烟、菜、畜、劳务五大特色产业,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构建了“塬面果烟、川区蔬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全县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5.1万亩,年种植优质烤烟3万亩,建成设施蔬菜大棚4006座,发展养殖小区18个,规模养殖户5326户,年输转劳务5万人(次)以上,基本实现了“全县人均一亩果、川区户均一棚菜、林缘户均五头畜、户均输出一个人”的目标;共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32户,其中自营出口企业9户,累计实现出口创汇3650万美元;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个,基本覆盖全县特色产业。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5元,其中产业收入贡献率达到79.5%,人均纯收入总量和增量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四是以人为本抓文化,建起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知识是最大的财富,培育新型农民,必须从文化教育入手。正宁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针对农民“借书难、买书难、读书难”的实际,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建成农家书屋94个,实现了“村村全覆盖”。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宣传等活动,实行农村文化人优先领办“农家书屋”,科技文化书籍优先投向“农家书屋”,农村科技“三项经费”优先保障农家书屋的“三优先”政策,运转经费按农业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对管理人员实行定额补贴,小小的农家书屋成了农村人的“充电室”和“加油站”,带动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文明和谐之风、崇文尚德之风正在正宁大地悄然兴起。

  五是健全硬件抓阵地,搭建民主管理的“新平台”。村级活动场所是开展民主管理的“主阵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正宁县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42处,目前全县94个村均有独立办公场所,大部分村实现了“五室合一”(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村级警务室)标准化达标,彻底改变了过去无处办公、无处议事的状况。在村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围绕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权,结合村“两委”换届,采取“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人选,全县“能人型”村干部达到78.6%。围绕保障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广泛开展“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等活动、全面推行了“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大村务议决率达到85%以上。围绕保障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通过村级阵地这个“议事堂”,“议”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迈出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新步伐。

  六是情系民生抓医改,建立农民自己的“保健室”。农村卫生所处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着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服务。近年来,正宁县紧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上级投资建设、村委会集体建设、村医自主建设等形式建成村卫生所94所,实现了“全覆盖”。在村医配置上,按每千名服务人口1-1.2比例,每村平均配备1.5名执业乡医。在医疗设备上,普遍配备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村卫生室规定的基本诊疗设备和应急设备。在管理制度上,做到了“五制八统一”(五制,职责及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培训考核制度;八统一,标识形象、规章制度、用药目录、人员培训、设备配置、业务指导、检查考核、信息资料)。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并定期开展村民健康检查,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康复有保障”。

  七是开源节流抓水利,打造农村居民的“幸福泉”。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民生之首,而正宁正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县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14%、全省的31%、全市的95%。为此,正宁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每年都把安全饮水作为必办的“民生实事”之一,整合水利、水保、农综、国土、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水“三水齐抓”,采取工程措施引水、技术措施净水、管理措施节水等方式,科学配置、合理开发水资源。五年来,新建维修民生水利工程322处,铺设自来水管道87公里,解决了2.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了自来水村级“全覆盖”,入户率达到40%以上,农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彻底结束了“吃水靠天、用水靠担”的历史。

  八是固本强基抓基层,培养带民致富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是没有脱产的干部,也是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高端人才。 从2008年开始,正宁县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进村进社、支农援村等途径先后选配94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率先实现了大学生“村官”全覆盖。健全完善了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例会、实绩述职、绩效考勤、薪酬待遇等12项86条制度,建立了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包村帮扶部门联系指导的“二帮一联”制度。广大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在带领农民致富、推广科技知识、传授适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开展文明创建、调解矛盾纠纷、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宣传员、信息员、调研员、服务员、调解员”的作用,为村级班子注入了活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成为助推全县新农村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九是成果共享抓社保,织起社会和谐的“保护网”。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正宁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着力构建以社保、低保和特困救助“三根主线”为骨架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弱势群体编织起一张张“救助网”,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2009年,县上推行了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工程,把城乡低保对象范围逐步从传统的“三无”孤、老人员,扩大到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群,使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对象增加到4000人,农村低保对象增加到2.3万人。2010年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将县城所在地的城中村和宁正煤田涉及村的482户1898口失地农民整体转为城镇人口,提供就业岗位2300多个。同时,全面开展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工作,参保率达到88%。五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000多户、残疾人危旧房500多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00多套,基本实现了“困有所帮、贫有所济、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保障目标,社会和谐、文明共享成为主旋律。

编辑:杨晨雨
相关新闻
论坛热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舆情业务 | 托管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20047 ICP备案号: 陇ICP备0500034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