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新闻

上半年庆阳市经济运行分析

作者:庆阳市统计局 作者:庆阳市统计局综合科稿源:中国庆阳网 2011-07-12 15:51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不稳、通胀压力持续不减等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新要求,突出“防通胀、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十八字”方针,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在防通胀中稳物价,在调结构中扩内需,在保增长中惠民生,全市经济承接并巩固了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工业、投资、消费、财政、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积极向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国民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核算全市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203.04亿元,增长21.1%(未经省局评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6.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04亿元,增长28.5%;第三产业增加值55.33亿元,增长12.5%。

  一、发展态势

  ——农业生产稳,农村经济活。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突出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从优化结构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资金整合中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从项目建设中促进产业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至6月底,全市惠农资金支出5.62亿元,地膜玉米205万亩,牛、羊、猪的存、出栏均稳定增长。预计夏粮总产量34.25万吨,同比减产12.8%,但仍不失为一个丰收年份。夏粮虽受旱有所减产,但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收幅度较大。

  ——企业发力足,工业增幅高。长庆油田和庆阳石化成为庆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家今年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大环境影响,长庆油田不断加快生产和产能建设;庆阳石化300万吨炼化前6个月产能实现翻番。上半年,全市累计生产原油224.18万吨,净增加49.61万吨,同比增长29.4%。其中,长庆油田218.46万吨,增长29.2%;华北油田镇原区块5.71万吨,增长26.1%。加工原油175.05万吨,加工量净增105.76万吨,增长15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0.07亿元,增长29.9%;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7.49亿元,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69.05亿元,同比增长95.1%。

  ——项目增加多,投资增势强。上半年,全市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个数达到1130个,同比增长54.6%;其中新开工项目87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4.09亿元,增长50.4%。在完成的全部投资中,城镇292.18亿元,增长49.1%。其中,长庆油田完成38.57亿元,增长39.9%;农村非农户完成31.91亿元,增长63.8%。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项目个数多。至6月底,平均每县区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4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0个。二是工业投资项目进展快。一些国内大型央企抢抓油田闲置资产和庆阳投资规模扩张的有利时机,投资兴建了一批水泥、建材、油田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北京军星混凝土、天通水泥、正宁水泥磨粉站、康盛工贸、兴乾工程技术公司、西安昌德石油工程技术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加快建设,出现了快建设、早投产、显效益的新局面。三是交通、能源开发建设规模大。西长凤高速公路加快收尾进度,西平铁路进入勘察设计,西雷高速、庆阳机场4C级改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国家批复投资97.42亿元的核桃峪、同意前期投资63.5亿元的新庄、投资40.2亿元的马福川三大煤矿已开工建设。四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投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38.6%上升到46.9%,工业投资项目增多,带动作用明显,对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费需求旺,出口创汇升。今年以来,在国家“扩内需,保民生”等政策引导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措施的完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促使城乡消费高位增长。上半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6.26亿元,增长23.4%。按城乡分,城镇完成39.51亿元,增长24.3%,农村完成16.75亿元,增长21.1%;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8.69亿元,增长33.5%,零售业完成38.56亿元,增长22.2%,餐饮业完成8.05亿元,增长19.3%,住宿业完成0.96亿元,增长18.3%。批发零售业市场份额高达81.9%,发挥了市场主渠道作用。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对零售和餐饮限上企业的培育力度,限上企业由去年的21户增加到今年的66户,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出口创汇在稳定原有出口产品的同时,不断调整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供给,开拓新的出口渠道。1-5月份,全市出口创汇总额达到2956万美元,增长60.0%;实现出口供货总值5.99亿元,增长17.0%。

  ——财政收入快,信贷保障稳。今年原油价格上升,重点企业产销势头良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加快,群众消费需求增强,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5.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6.32亿元,增长91.7%,其中小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18亿元,同比增收13.08亿元,增长92.7%。国税、地税、财政部门组织收入增幅分别达到82.4%、117.3%和89.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9.19亿元,占预算73.27亿元的57.7%,同比增长25.9%,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支出得到保障。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6.7亿元,增长25.2%,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60.61亿元,增长22.6%;各项贷款余额159.62亿元,增长22.6%。

  ——居民收入增,市场物价落。随着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明显增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52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87元,增长31.6%。市场价格总水平仍然高位运行,但环比涨幅逐月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5%,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类上涨13.1%,衣着类价格上涨3.8%,居住类价格上涨5.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6%,烟酒类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农资价格上涨6.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3%,工业品价格上涨13.1%。

  二、存在问题

  虽然庆阳市1-6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但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发展“短板”日趋凸显,结构性给力还不足。

  (一)影响因素不断增多。一是稳定物价任务繁重。虽然5-6月份以来物价环比呈现回落趋势,但是调控压力依然不减。从宏观因素看,国际能源、矿产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通胀预期不断提高,给整个消费市场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从微观因素看,以食品类和居住类为代表的结构性价格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预期通胀的复杂性;全国大面积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水果价格不程度的上涨,增加了小麦等粮食价格的上涨预期;有关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市场监管的疏漏和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也加剧了稳定物价的艰巨性。二是节能压力有增无减。一方面,庆阳的经济增长在要素投入上主要依赖资源驱动,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利用水平还不够高,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仍然较大,能源的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讲,会汲取“十一五”节能降耗“前松后紧”的教训,在“十二五”一开始就会严格控制节能降耗,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主要预期指标也释放出了这一信号。第三,庆阳市节能的基数低、空间小,随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大步推进,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压力不减。三是项目建设问题增多。目前,全市的项目建设融资主体仍显单一,新的资本运作方式使用较少,吸引社会投资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还相对滞后。年初以来,管理通胀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央行年内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国家管理通胀预期的力度不断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制贷款规模和减少资本流动性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项目建设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用地难、审批难、手续办理难等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征地拆迁、失地农民补偿等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庆阳石化投产以后,年内新论证开工的地方接替工业项目尤其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性项目相对不足,对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较弱。

  (二)基础支撑仍需加强。一是“三农”问题仍然是跨越式发展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难以得到有效改观;生产成本和农资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补贴和惠农政策的效果;山地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川、塬地人均占有量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初现,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市场信息不够畅通,农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增多,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加快发展的压力大。农村: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农民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农村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组织和调动。农民: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传统农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工作最大的难题。二是地方工业弱小是跨越式发展的“软肋”。1-6月份,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及总量的6%,企业不多、规模不大、总量不足、效益不高。地方工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次的初级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市场辐射力低,本土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小。三是第三产业滞后是跨越式发展的“掣肘”。物流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起步较晚、资金不足、规划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受规划布局、宣传推介、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家政、社区、物业、养老服务等民生服务业发展以“零”、“散”、“乱”为主,还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

  (三)经济结构还需不断调整。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欠合理。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64.9:27.4,工业比重较大,农业发展势弱,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有效联动作用不够明显。二是产业内部结构欠合理。农业内部种植业仍然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比重过大。工业“大”而不“强”,结构升级较慢,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优化难度大,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地方工业弱小,难以有效支撑经济超常发展。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性行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差。三是经济动力结构欠合理。消费、投资和出口比例欠合理,投资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内需不足,出口不旺,协调拉动作用较弱,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鉴于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是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着力消除影响因素。物价上,强化监管是重中之重,应着力在“装满米袋子、丰富菜篮子”上下功夫,落实好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丰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强化市场监测和监管,在防止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谨防“田头价格”走低;扶持生产,搞活流通,推广“农超对接”等措施,谨防农产品出现“两头诉苦、中间喊冤”的怪圈。节能上,结合全市实际,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汇报衔接,争取适当提高基数;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努力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力推进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绿色基地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由单一降低能耗“存量”向发展低碳产业、减少能耗、优化“增量”转变;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发展和环境“两手抓”。项目上,改进项目融资渠道单一的缺陷,完善项目融资方案,不断创新投资机制,扩大民间投资;争取国家支持,落实地方投入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措施、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抢抓政策机遇,细化工作措施,积极谋划并储备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充分挖掘项目对跨越式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立足缺陷,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三农”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修水利、平梯田、测土配方,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村活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承接东部劳务梯次转移,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兴农。地方工业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产业振兴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现有工业经济结构基础上,上下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培植对县域经济有拉动作用、产业链相对完整有序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体,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地方工业产业体系。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快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中心、农产品升级改造等建设步伐,着力在搞活流通、完善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尤其在品味提升、宣传推介、配套设施上做文章,促使“红”、“黑”、“绿”、“黄”“四轮驱动”拉动经济发展;壮大提升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在庆阳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健全金融体系,营造良好的融投资环境;积极发展以家政、物业、医疗保险、家庭教育等为主的民生服务业,促使第三产业全面提升。

  三是优化结构,扩大内需,促使经济结构相互给力。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的同时,把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推进。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更好满足百姓对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强稳定感,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消费,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扩大内需。同时,全力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作为提升全市消费水平的重点区域,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和家电下乡政策。

编辑:杨晨雨
相关新闻
论坛热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13309317288;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13993121760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甘公网安备6201000200007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