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新闻

厚植优势向绿而行 生态基底持续夯实——庆阳市“五个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5/11/18/ 09:47 来源:陇东报 记者 李佳诚

厚植优势向绿而行 生态基底持续夯实

——我市“五个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层林尽染的子午岭。 特约摄影 王启宁

  庆阳融媒记者 李佳诚

  全市林草覆盖率60.63%、水土保持率57.37%,23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7%,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三;全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将在北京绿交所挂牌交易,总收益可达4.9亿元……近年来,我市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紧扣“北阻风沙、南保水土、全域提质增效”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等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创新“防沙与治沙、固沟与保塬、监测与监管、市级与县级、政策与法规”五个协同机制,构建起各级各部门协同监管、全社会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治理从“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转变,全力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与治沙协同,实现“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作为毛乌素沙地边缘城市,我市以环县北部为重点,落实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部署,确定“一屏五区”建设布局,强化荒漠化综合防治生态监督。目前,已累计投资6.1亿元,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个、面积30.9万亩,完成沙区治理126.42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41万亩,扭转了“沙进人退”局面,实现了“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固沟与保塬协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我市坚持依法治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编制《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行动,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治理保护塬面2781平方公里,治理沟道663条,年入黄泥沙量降至1亿吨以下,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态势持续稳固。

  监测与监管协同,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委托陇东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生物多样性概况调查评估、野生动植物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完成湿地水域、草原外来物种普查。在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候鸟迁飞停歇地等重点区域安装野生动植物监测设备298台、巡护及检测设备24台,常态化巡护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和迁徙通道,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交易野生动植物行为。目前,全市分布动植物种类达490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在子午岭重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市级与县级协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建立市财政与生态环境部门协调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指导被考核县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县级政府同步建立自查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工作经费,抓实资金使用。全市累计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76.87亿元,重点支持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保护、环境监测等项目,资金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

  政策与法规协同,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凸显。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意见》《庆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文件,制定《庆阳市封山禁牧条例》《庆阳市董志塬保护条例》等法规,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攻坚等“八大行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制度化、法治化保障。

  如今的庆阳,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林草覆盖率的提升、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不仅守护了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更为群众创造了更宜居的环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