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环县地处于陕甘宁交界地带,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1972年,环县交通局在该县洪德乡和山城乡之间组建了成立了吕家湾道班、山城道班、甘掌塬道班3个道班,其中,甘掌塬道班主要承担着该县境内麻风崾岘至九盘山山顶20余公里的砂石路养护。
当时的甘掌塬道班共有10名养路工,他们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18至20岁左右的小伙子。朱献河老人回忆说,“接到报道通知后,我和我的工友们就用草绳扎着铺盖,带着用玉米面烘烤的炒面当作干粮,信心满满地开始了长达8年的山顶护路生涯。”环县交通局临时租用了当地群众的窑洞作为甘掌塬道班养路工们的居住场所,这就算得上是最早期的甘掌塬道班了。
西北的冬季,寒风刺骨,甘掌塬道班仅有2个窑洞,每5个人挤一间窑洞大通炕里,遇到雨雪天气,土炕返潮后格外冰凉,铺些麦秸湿漉漉地挤一挤便是一夜。每天天刚蒙蒙亮,工人们嚼两口玉米面馍馍,扛着洋镐、铁锨就开始工作了。“那个年代,道班为每个人配发了一个水瘪子(水壶),一壶水喝完了就只能渴一天。刚开始大家都信心满满的,时间久了,工作疲劳、条件艰苦,但我们还是互相打气,再苦也得咬牙坚持下去的。”朱献河说道。
物资匮乏,洋芋(土豆)成了养路工人的主要口粮。那时的道班工人总是打趣地用洋芋来形容养路工——虽普普通通但也能发光发热。直到1973年末,甘掌塬道班养护路段的中心点才建造了土坯房,两三个工人合住一间宿舍,罩子灯代替了煤油灯,养路工们的生活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善。
王占芳老人是当时甘掌塬道班的班长。那个时候,每天他都要早早起床、扫院子、做早饭。出工时,他将工人分为两组,以道班为中心分组劳动。当天的工作任务,如果有人没有完成,所有人都不能休息,晚上加班完成后才能休息。洋镐、铁锨、扫帚就是养护工人们最依赖的工具,时时刻刻“三不离手”。每天,由机运队到山底河道处用架子车拉运石头,拉到养护路段后,工人们使用洋镐、铁锨等工具铺平整,这个时期主要是以砂石路为主,6.5米宽的路面从运料到加铺都要依靠人力完成。
每年春季,漫天的黄土刮的人睁不开眼,遇上下雨天,更是“活了稀泥”。若是遇上水毁,好不容易平整的土路又得重修一次。因为常年劳作,养路工人的手上都是水泡摞水泡,旧伤添新伤。布鞋踩在三尖模棱的石头上,特别的不经穿,不是前面有洞,就是鞋底磨穿,脚磨得生疼,但困难从未让养路工人退缩。工具磨得虎口起了茧,手指伸出来都是弯曲的,实在受不了就绑个布条接着干,一段段路就是养路工用铁锨一锹一锹铺平的,洋镐一下一下挖出来的。炎炎夏日,脚踩着发烫的路面,只要一挥镐头、就汗流浃背;数九寒冬,冷风冻得手脚僵硬,但挖路肩、清水沟、平路面,他们从来都不喊冷和累。
1974年初,上级给甘掌塬道班配了个“稀罕物件”——手扶拖拉机,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养护“高科技”了,但由于没有车斗,工人们就想办法把架子车挂在后面,也算是在拉料这件事上省了点力气。
遇到大忙季节,加班加点时常发生,由于距离县城较远,对甘掌塬的养路工来说,一年半载回不了家也是常有的事。当时的甘掌塬道班只有极个别工人成了家,刚成家便被抽调,有的人快一年时间才能见上家人一面。那个年代条件艰苦,甘掌塬道班的养路工下工后,大多只能通过自娱自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饭后,几个小伙子们比赛“扳手腕”和“摔跤”,以此来娱乐;他们偶尔到附近村庄的雷达站去看电影,或者步行十几里翻山越岭去看皮影戏。闲暇时间,养路工们就去听村里老人们讲山城堡战役的故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熏陶和感染着道班的养路工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
1980年因公路改线,甘掌塬道班撤站,原道班养路工人全部分流至其他道班,当时的吕家湾道班、甘掌塬道班全部合并至山城道班,统一归环县公路段管理。
穿越岁月沧桑,公路延伸脚下。上世纪70—90年代环县地区先后共有10余个道班,因G211线不同时期的改线,至2018年9月,全国国道命名编号调整后,环县公路段管养的G211线全长已达127公里公路,全线为二级公路。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沙石土路到柏油公路,从铁锹洋镐到大型机械。近年来,公路养护行业大力推行“四新”技术,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养护工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里楼外”的生产生活环境给职工们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铁锹、扫把、推土机被道路清扫机等先进机械设备所替代,各种沥青加铺技术日新月异,公路养护建设从肩扛手抬到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当年的老道班也逐渐退出了公路养护的历史舞台。老道班的变迁见证了庆阳公路的变化,也见证了公路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
路在脚下延伸,精神在路上传承,今天的公路人,如同当年前辈们栽种在路边的小白杨一样,传承着老一辈的“八棵树精神”,厚植着老区人民朴素踏实的情怀,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脚踏实地的守护在公路上,和他们一样,为服务人民群众平安便捷出行贡献者力量。(缪卓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6月17日环县公路段开展“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
- 2022年05月16日环县公路段为国道211线“把脉问诊”
- 2022年05月07日环县公路段为31座桥梁进行“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