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社会民生

赓续橘色精神 牢记养护使命——关于甘肃三代公路人的记忆

 2022/09/02/ 11: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坊间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养路工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走近一看是公路段的”。

  脏累差的工作环境总是能够让人对公路行业留下深刻印象,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甘做一颗“铺路石”,以公路为家、以沙石为伴,用灰尘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奉献和担当。

  第一代公路人的风里、雨里、泥土路

  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正处于逆境中求发展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甘肃公路事业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全省公路能够通行的仅有19条,全长3200公里。

  “抬笆子”、木轮车、大轱辘车、毛驴刮路车,这是第一代公路人使用过的最原始的工具,依靠着简陋的工具,顶着酷暑,冒着风雪,养路工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奋战在公路养护一线。养路工人郑占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了修通“无人区”里的钢铁运输“生命线”,来自甘肃交通系统的近3000名养路工积极响应号召来到嘉峪关,参加省道215线大会战,直面镜铁山深厚的积雪和凛冽的寒风,栉风沐雨3个月,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们那时候,早上天擦黑嚼两口馍馍,背着洋镐和铁锨就开始工作了,一壶水喝完了就只能渴一天,天气冷的时候,冻得手和脖子都发紫,没办法……”环县公路段的退休职工杨勤邦说道。在这次大会战中,几千名养路工人用生命和汗水诠释了甘肃公路人勇于开拓的苦干实干精神,形成了甘肃交通人最为厚重的“八棵树”精神。

  第二代公路人的人工、木材、砂石路

  60年代的中国,艰苦奋斗,处于探索中曲折前进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甘肃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

  手推车,洋镐、扫帚、簸箕等就是养路工人的全部家当,养护工具简陋,环县地处黄土高原,每年春季,漫天的黄土就会卷得人睁不开眼,遇上下雨天,更是“活了稀泥”。养路工人7人一个作业单元,责任到人,道路沿线插满了红旗,养路工们加油鼓劲的号子回响在陇东大地,第二代公路人义无反顾接过了养护接力棒。“当时都是泥巴路、砂石路,最怕下大雨,下完大雨路面会有很多坑槽,砂石也被冲走,这时候我就和队员拿着洋镐和扫把,以最快的速度把路面铺平整。”杨勤邦回忆说。

  晴天一身土,阴天一身泥。当时的工作条件艰苦,住宿环境恶劣,遇到天公不作美,更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土炕被雨水打湿后格外冰凉,铺张草席湿漉漉地挤一挤便是一夜。据当时的统计黄继承回忆说:不管哪个岗位都得上路干活,工具磨得手起茧,就垫个布条接着干,一段段路是靠铁锨一锹一锹,洋镐一下一下挖出来的。炎炎夏日,脚踩着发烫的路面,只要一挥锄头、就汗流浃背,数九寒冬,冷风冻得手脚僵硬,但挖路肩、清水沟、平路面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第三代公路人的机械、技术、柏油路

  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公路道班逐渐由土坯房过渡到砖瓦房,开始通上电,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油灯相伴、吃水靠挑、靠拉的艰难岁月。不过最大的变化就是公路段已经有了交通车、压路机等先进机械设备,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所减轻,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路况也逐渐变好,柏油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在摸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第三代公路人踏着务实的脚印加入公路大军。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父母辈的梦想成了现实,用机械开展逐步取代人工,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

  头顶烈日炎炎,脚下烈火熏烤,炒拌制沥青混合料的艰苦劳动场面到大型拌合楼等机械投入使用,整个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缺经验,缺技术,缺技巧,这可难坏了‘大老粗们’,学着炒制沥青料,高温似乎把人都要烫化,刺鼻的气味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但铺路还是要靠高温晴好天气施工,时常有人中暑”黄继承回忆说。

  第四代公路人的延续、传承、精神路

  相比于40后、60后,90后所经历的公路行业,可以用飞速发展来形容。“小橘青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时代,公路行业一日千里的变化与革新感染着每一个年轻的公路人。

  而我也是“小橘青”里的一员,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接触到公路养护工作。逼近40度的高温,太阳炙烤着每一寸土地,刚铺未干的沥青混合着尘土,气味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轰隆隆的机械设备高速运转,公路养护工人在路边简单就餐过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虽未曾亲眼见过前辈们的艰难拓荒,仅是机械代替人工的现代养护就足以让我震撼。

  近年来,公路养护行业大力推行“四新”技术,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养护工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听同事提起以前的“地窝子”“稻草席”,地面挖坑就是简单的住宿场所,卷张草席就直接休息,道班工人们手拿扫帚,肩扛铁锹艰苦创业。而现在的“楼里楼外”的生产生活环境给职工们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铁锹、扫把、推土机被道路清扫机等先进机械设备所替代,各种沥青加铺技术日新月异,公路养护建设从肩扛手抬到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秦巴山地到戈壁大漠,一条条通衢大道在陇原大地不断延伸,构筑起甘肃路网主骨架,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色大道”。而这也是我对蓬勃发展公路行业的记忆,但不变地是初心,是坚韧,是无私奉献!

  要想富,先修路,从泥泞坑洼的土路到宽敞平坦的柏油路纵横四方,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无论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老前辈们,还是中流砥柱,勇于担当的父辈公路人,又或者是进入公路行业时间不久的“萌小新”们,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和担当,让公路上的橘色延续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公路精神,扛起养护责任,在时代发展中锤炼初心“底色”和浓厚的使命“本色”,才是对一代又一代前辈们艰苦奋斗的最好传承!(缪卓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