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新闻

腊月,腊八

 2022/01/10/ 16:02 来源:陇东报 作者:刘志洲

腊月,腊八

  刘志洲

  腊月,宛如一个扭着小蛮腰、迈着细碎步、匆忙赶路的小媳妇,不知不觉地从远处走来了。走进了城市,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团圆的祝福里。腊月来了,人们忙碌的心情一下子收得更紧了:这紧赶慢赶地,一年就到头了呀!

  人们习惯把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因为远古时代,“腊”是一种祭礼。《说文解字》中:“腊,合也,合祭诸神者。”那时,人们总在年终岁初用猎物祭祀天地以避灾迎祥,再加之古时“腊”与“猎”同字,所以这种祭祀就叫腊祭了。因为“腊祭”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从周朝起,农历十二月就称腊月了。而腊八节源于汉代。当时人们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后改在十二月的第八天,所以就叫腊八节了。腊八节时,民间总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天地的活动,同时还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由米、豆、粟、枣等熬煮而成,味道鲜美,有食之以兆丰年之意。所以,腊八节又是个有关农事的节日。

  庆阳人庆祝腊八节,有许多很有意思的风俗习惯。喝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腊八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些浑圆饱满的小麦、小米、黄豆、绿豆、去皮的玉米、枣、花生等,放在水里提前泡上,经过浸泡的这些食材,煮粥时更容易熟透,口感也更好,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熬粥技巧。熬粥时,还要加入少许肉末肉丁,用来提味。熬粥是个慢功夫,更是女主人展示厨艺的最好时机。喝腊八粥据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相传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穷困潦倒,多日未进食,奄奄一息。恰巧这时,有一只老鼠从洞里钻了出来,被朱元璋看见,他眼睛一亮,连忙扒开老鼠洞,发现里面储备了许多过冬的食物,有大米、小麦、玉米、黄豆、绿豆、花生、枣子等。朱元璋大喜,找来一只破瓦罐,煮了一罐粥。由于太饿了,朱元璋觉得这粥格外香。朱元璋登基后,有一天也是腊月初八,他突然想起了以前吃过的那碗粥,便叫御厨做了米麦杂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满朝文武官员见皇帝吃得津津有味,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了民间,就成了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游腊八”是这个节日里的小孩游戏。腊八节前一天夜里,大人们会就地取材,用红萝卜、青菜叶等做成红花绿叶放在水碗中,冻成一个个冰块。透明的冰块晶莹剔透,可以看见里面的“红花绿叶”,是为“冰花”。腊八一大早,孩子们就担着红红绿绿的冰花,串门、游乐,争比谁家的冰花最美。这天,各家也邀请小孩子互相吃冰,俗称“游腊八”,别有一番趣味。

  在过去,庆阳当地还有“腊日社鼓迎八粥”的习俗。吃过象征丰收团结和睦的腊八粥,在入夜前夕,各村男女群集在一起,点燃篝火,敲锣打鼓,烟焰缭绕,咚咚锵锵,此起彼落,宁静的农村,顿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名曰“燥年鼓”。这鼓声把人们的心绪拉进过年的境地。从这天起,社火开始排练,人们忙着置办过年的一切物品。据传,在古时,腊日擂鼓可驱吓野兽,猛兽在一年内不敢进村,祸害庄稼;还能驱疫,人们头戴胡头,扮作金刚力士,腰系细长鼓,边击鼓边呐喊,以此来驱逐疾病。

  在镇原,腊八这一天,人们虽然也喝腊八粥,但更多的却是早晨吃搅团,晚上吃面条。搅团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因为镇原人有逢喜事必吃搅团的习惯。搅团做好后,先盛些献神敬祖,然后在粮囤中间摆放一盘,意为祭祀神农。还要在门外的杏、梨、桃等果树枝杈放些搅团块,由女主人念叨着:“果树吃疙瘩,吃了来年开花花!”“腊八的饭,吃到年三十!”……各家在这天都会做很多搅团,吃剩下的晾凉后,用筷子夹成小块状,称“雀儿头”,撒给家畜吃,民间传说“吃了雀儿头,来年不再糟蹋庄稼!”

  “吃过腊八面,一天长一线”,意思是过了腊八节,白昼的时间就渐渐变长了。年关将近,出门在外的人都陆续回到家里,腊八节晚上,女主人张罗着为全家人擀上一顿又细又长的面条,在汤中浇入红彤彤、油旺旺的辣椒油,故称“辣(腊)红(魂)面”。腊八节吃“腊魂面”,寓意着日子长长久久、红红火火。

  民谣说:“乖孙孙,你别馋,奶奶给你说过年。过了初七是腊八,腊八饭吃到二十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是柴烟日子的延续,也是远方游子心情浮动的时候,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强烈,想念父母、妻儿、故土……这是乡愁,经过春夏秋冬的积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了唯一的念头。这念头会让人们生出力量,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一定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和亲人们团圆。

  腊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驱赶了寒冷,也让年味日渐浓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