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视觉庆阳

西峰 处处皆绿景 城市更宜居

 2021/12/02/ 15:06 来源:陇东报 记者 耿洋洋

西峰 处处皆绿景 城市更宜居

  陇东报记者 耿洋洋 

  城市海绵运动绿地公园曲径通幽、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地标”;南小河沟、秀湖山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吸引众多游人扬竿垂钓……如今,西峰城乡更宜业宜居宜游,百姓生活更舒适舒心舒畅。

  5年来,西峰区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不断增强海绵城市功能,谋划实施一批固沟保塬、水土保持项目,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格落实“前端排查管控、中端强化处理、末端生态净化”管控措施,谋划雨污分流改造、城区生活垃圾分类项目,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西峰城乡尽显生机。

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植树造林点。 陇东报通讯员 温聪聪 摄

  固沟保塬 守护一方沃土

  西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腹地,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类型,干旱缺水却又降雨集中,造成区域内沟头延伸、沟岸垮塌,沟道下切。针对这些问题,西峰区持续实施淤地坝维修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集中布设沟头防护、排水渠、涝池、护坡等小型水保工程,实现了“沟岸垮塌、沟道下切”到“塬水不下沟、沟头不前进”的转变。

  “过去,李岭村南坡头周边沟壑纵横,沟道被洪水长时间冲刷,下切较深,滑坡、滑塌、崩塌等重力侵蚀活动剧烈,致使沟头不断延伸,沟岸扩张严重,村民不得不随着雨水的冲刷不断搬迁住址。”李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怀涛说,通过对塬边坍塌废弃窑洞回填、修建涝池和排水下沟、植树种草,建成了塬坡沟兼治的综合防护体系,截断了“优先流”通道,拦截了降雨,村子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举措,西峰区探索出了“塬面修建条田、沟头防护工程,坡面整地造林,沟道修建淤地坝和营造防冲林”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遏制了塬面水土流失。5年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9.78平方公里、塬面保护面积140平方公里。

庆阳北湖一瞥。 陇东报记者 盘小美 摄

  生态修复 改善水体环境

  位于西峰区什社乡的齐家川流域,修建了旁路人工湿地和河道自然湿地,处理排入齐家川的南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提升了马莲河水环境质量。

  西峰区积极做好“水”文章,实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人工湿地建设,在齐家川流域、砚瓦川流域,种植湿地及河道水生植物,修建湿地单元格、氧化沉砂池,采用“多级溢流堰+旁路人工湿地+自然净化”工艺,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生物三重协调作用,净化处理污水。加快建设肖金污水处理站生态湿地项目、蒋家川流域和澜泥河流域生态湿地项目,充分发挥末端治理效能,改善流域水体环境。

  为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西峰区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生态水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管理机制,启动城区水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实施城东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和兰州东路雨水排放工程,对老城区10条主次干道进行雨污管网分流改造,通过“组合拳”,持续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增绿扩容 擦亮生态底色

  置身在西峰城区,无论是行驶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上,还是徜徉在休闲广场中,处处树木摇曳……市民深切地感觉到:绿化树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美。

  西峰区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精心谋划城区绿化养护提升改造等系列工程,扎实推进园林绿化提档升级,实施道路附属绿化、城市门户绿化、城区点状绿化、社会公共绿化等项目建设,通过增加金叶复叶槭、独杆月季等彩色观叶观花植物,补植黄杨绿带等,美化道路绿带,打造园林绿化示范一条街,提升城市品质。

  西峰区还组织养护工人定期对城区所有行道树和绿化带进行养护,根据各条道路景观风格和树木生长养护特点,以常修剪和定型修剪等方式,对行道树、绿带乔木进行修剪,采用喷洒、树干涂药、注射、挂吊瓶、地下灌根等防治措施,对城区道路绿地树木集中开展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开展绿篱带清掏、苗木施肥、干枯枝清理、行道树越冬防护等工作,加强园林绿地日常养护管理,巩固了绿化成果。

  五年来,西峰区城市新增绿化面积42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3.8%,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20天以上,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