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环县

环县羊业何以强?

 2021/06/18/ 19:26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安志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羊大为美”“羊鱼为鲜” “羊言为善”,从古至今,羊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艺术,孕育着文化。在如今的环县,羊不仅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是享誉全国的大品牌、富民强县的“羊担当”。

  6月18日,“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再次让环县羊声名大振。在此之前,“环县羊羔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是第五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指定产品,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宴”称号;环县“山童牧歌”系列羊羔肉产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从黄土高原的山区到首都北京的餐桌并且走出国门,环县羊肉如何做到“集万千恩宠于一身”?

“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新闻发布会。

环县大力推广苜蓿等饲草种植。

  (一)

  “朝登黄土地、暮住土窑洞、饥食中药草、渴饮矿泉水”,这是环县县长何英禅对环县羊的形象描述。

  环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县,这里地域广阔,有天然草场850万亩,盛产地椒、麻黄等供羊食用的“中药材”100多种,紫花苜蓿蛋白含量高达18.8%,留存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是羊的最佳“营养餐”。

  环县境内有1.7万多条沟道,但95%以上都是苦咸水,水质矿化度高,富含硫化钠和氯化钠等物质,是羊的“矿泉水”,有利于进行“天然排酸”。

  独特的自然禀赋造就了环县羊肉嫩而不膻、瘦而不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质。

  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测定,环县黑山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87%、3.28%、18.87%;环县滩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2%、4.92%、22.11%;湖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1%、3.39%、16.75%,且富含人体必须的10多种矿物质。

环县在草原上放牧黑山羊等。

养殖户给羊添加饲草。

  (二)

  借助这一天然优势,环县坚持现代肉羊产业化开发方向,按照“好地好肥种好草、好草好方配好料、好料好种育好羊、好羊好厂出好品、好品好评卖好价”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构建起了湖羊、奶山羊、黑山羊“三羊开泰”的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中国羊谷·善美环州”。

  环县鼓励引导农民把地力好、便于机械化耕作的地块优先用于发展草产业,支持养殖企业建办生物肥厂,形成“有机草—有机羊—有机肥—有机草”的种养互补良性循环,实现种草养羊两促进、节本增效两不误、品质效益双提升。

  围绕健康高效养殖,环县实行配方饲喂,建成饲料加工厂,开展精补料和浓缩料加工;依托庆环饲料加工车间和营养分析中心,向合作社、养殖户试点供应全混合日粮、全发酵日粮;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实施“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推广国内新技术48项。

  依托庆环肉羊制种公司,引进世界最优种公羊和冻精良种,大力推广“三级二元”良繁模式,通过一级纯种选育、二元杂交生产、三级集中育肥,实现了养殖降本增效、产品同质同源。

  同时,环县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组建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百名高端人才队伍”搞研发,吸引“千名养羊大学生”作示范,培养“万名职业农民”搞推广,占领了羊业科技制高点。

庆环公司养殖区一瞥。

“环县羊羔肉”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

  (三)

  为确保羊肉品质,环县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通过全面检测净化、向屠宰厂派驻官方兽医和二维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确保不宰一只问题羊,不卖一斤问题肉,保证了从生产到餐桌的品质与安全。

  何英禅介绍,环县拥有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和15万只山羊生产线,按照国际标准开发“中盛环有”系列产品130多种,采用无菌处理、一鲜到底配送,2020年销售额居全国第六位。环县中盛公司还成为了百胜集团、海底捞优质羊肉供应商,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香港、出口迪拜和阿联酋。同步开拓线上市场,培育羊肉电商企业10家,大学生刘国宁创办的“古耕农夫”公司还被商务部列为电子商务典型。

  聚焦实施品牌战略,环县发布了“环乡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环县羊羔肉”连续4次登上全国羊肉行业权威排行榜、荣登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同时获得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带动环县羊肉平均溢价20%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220.3万只,总产值突破30亿元,羊产业提供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被列为中国“甘味”羊产业集群。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