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环县

山城人受益“扬黄工程” 吃上自来水 养起“致富羊”

 2021/06/09/ 09:06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闫慧

山城人受益“扬黄工程”

吃上自来水 养起“致富羊”

梁让红抱着前不久产下的小羊羔。

  记者 闫慧

  “吃饭靠天、吃水望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环县山城乡,由于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当地群众曾经长年与缺水进行着抗争。

  因为天不下雨,这里的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生计,穷了一辈又一辈;因为没有水吃,人挑驴驮从深沟里排队取水的场景至今仍然让老一辈人记忆犹新。

  尽管面对着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但当地干部和群众却从未放弃过与缺水、贫困做斗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环县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水窖、打机井、修水站,终于把饮水设施通到了群众家门口。

  随着“扬黄工程”在环县落地实施,黄河水被引入环州大地,一直以来严重缺水的山城乡也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净化设备,群众喝上了安全水。

  薛塬村位于山城乡西部,辖7个村民小组294户1131人,自来水覆盖全村5个组241户,7个组全部实施了动力电网改造。

  薜塬村村民梁让红早年因缺乏创业资金,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后来,他回到家乡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湖羊养殖,一家人不仅摘掉了“穷帽子”,也有了增收的门路,还靠着养羊的收入重修了院子,圆了买车梦。

  “我们家以前一直养殖山羊,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七八只。现在,山羊和湖羊一起养,已经有70多只羊,去年还卖了30多只,收入三四万元。”梁让红说,这两年行情看好,只要掌握科学的养羊方法,就能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前段时间有只母羊下了三只羊羔,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全部成活。

  在薜塬村,像梁让红这样的湖羊自养户已经发展了63户,由山城乡统一组织培训学习养殖技术,每户初购10只基础母羊,每只羊补贴800元,再免费投放一只种公羊。不仅如此,自养户建棚、购置机械也能享受政策补贴。

  梁让红自家新建的标准暖棚享受了1.8万元的补贴,建设草棚补贴了7000元,暖棚还配套暖坑、自动饮水及通风装置,养羊设施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湖羊相对好养些,不仅省草料,而且产量高,再加上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养羊也好,卖羊也好,咱都不愁了,现在不用到外面去打工也能把日子过好。”梁让红说。

  今年,梁让红的奋斗目标是发展成为村里的“典型富裕户”,将基础母羊扩大到40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自家的80多亩地全部利用起来种植玉米、苜蓿、大燕麦草等饲草料,为产业扩群提质做好准备。

  薜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君告诉记者,薜塬村因地广人稀,天然草料丰富,当地群众素来有养羊的传统,发展羊产业的基础好优势足。这几年,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依托“331+”产业发展模式,以养羊专业合作社带动养羊专业户,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大力发展羊产业。

  “我们村能实现脱贫,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来自羊产业的收入,种草养羊的收入可以达到群众收入来源的70%左右,特别是最早发展羊产业的那十几户,现在都见着效益了,而且带动效应明显,群众养羊的积极性也高。湖羊吃草料少,羔下得多,育肥还快,价格也不错,现在四五个月的羊羔都能卖1000多元。”赵文君说。

  2020年,薜塬村被确定为环县首批“养羊专业村”,围绕“养羊专业村”创建标准,全村建成高标准产业路12公里,标准化湖羊暖棚53座、草料棚81座。目前,从事肉羊养殖的农户有138户,占在家农户的70%以上,羊存栏量达到7662只。

  现在,山城乡的群众再也不用为了吃水发愁,而且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目标。但历史不会被忘记,曾经的那些艰难岁月化作了精神力量,激励着当地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