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华池县

铁角城的蜕变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2021/03/31/ 08:54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郑朝静

铁角城的蜕变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讲述人:张建红

  整理:记者 郑朝静

  人物档案:

  张建红,甘肃省体育局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人事科科长,2018年6月至今担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自驻村以来,张建红把铁角城村当成家,把村民当家人,改民风、强基础、抓教育、兴产业,让铁角城村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文明村、稳定村和先进村,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她被当地村民称为“铁角城女儿”。

如今的铁角城村章桥小学设施齐全,教学环境极大改善。 图片由记者 路娜 郑朝静 摄

  2018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单位通知,派我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驻村。当时我的孩子即将上高三、老父亲刚过完八十大寿,虽然对家庭有很多不舍,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副重担。

  从省城到村里,600多公里的路程,我足足走了两天。刚踏入铁角城村,我就深刻感受到贫困、落后,心里的忐忑添了几分,责任感也愈加浓烈。

  铁角城村位于华池县城西北部,与环县及陕西省吴起县、定边县相邻,是名副其实的“一声鸡鸣啼四县”。3年前,这里是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初到铁角城,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村“两委”班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202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2户,村容村貌脏乱差,群众卫生习惯差,酗酒赌博恶习难除……一件件难题就摆在我的眼前,我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先从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入手,在年轻干部、党员中选优配强,重建村“两委”班子,选拔村党小组组长;新建党员微信群,开党会、做培训、抓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得到了有力提升。

  来到铁角城村,我的工作算是重新开始,我认为扶贫工作也要从“心”开始,改变群众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我利用一个月时间,带着驻村工作队跑遍了铁角城村的每一户人家,白天入户听群众拉家常、讲真话、说实话,晚上做笔记、研究政策,经常用方便面草草解决一日三餐。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梳理,我心里有底了。 

  铁角城村80%的群众分散居住在与陕北交界的山山峁峁上,制约铁角城村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我们积极衔接、全力争取项目资金1750万元,新修了疗山组通组油路11公里,毛咀子至疗山柏油路8.2公里,范城沟通组砂石路3.7公里,鱼掌至高湾砂石路3.1公里,石拱桥2座,入户路18.6公里,打通了村组“断头路”。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房、田、网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铁角城村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土地产出率低,群众广种薄收,没有支柱产业。我们谋划提出了“东山万亩林,西山千亩药,中间小城镇,家家做黄酒,全村搞养殖”的发展布局,以黄酒、湖羊、中药材产业为主导,因户施策,为铁角城村家家户户“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

  铁角城村特殊的自然环境适宜黄酒的酿造,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酿造黄酒的习惯。为了扩大规模、打响品牌,我们指导酿酒大户章贤仁成立了“贤仁黄酒坊”,通过“酒坊+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员附近的30户酿酒农户加入进来、捆绑发展,黄酒产业逐渐发展成铁角城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远销陕甘两省临近县(区)。目前全村每年出售黄酒35吨,实现收入105万元,酿酒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抓好孩子的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来到铁角城村的第二天,我走进铁角城村唯一的学校——章桥小学,校门因暴雨而倒塌,校舍破旧,两名老师承担着五个年级3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除了基本课程外,体育、音乐等课程长期无法开展。我先后协调各级教育系统投入73万元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修缮了校门、校舍;协调省体育局捐建40万元的笼式足球场;协调国家体育总局捐资30万元提供曲棍球器材并建立了青少年队。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师资有保障,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3年里,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群众观念逐步转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铁角城村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脱贫“明星村”。

  这3年来,我眼角的皱纹多了,皮肤变黑变粗糙了,人也憔悴了不少,可是,与铁角城群众在一起的笑与泪、苦与乐,是我一生珍贵的回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经历,也是我毕生的财富。

  最近,我接到组织通知,将有新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我的驻村工作快要结束了。本来应该高兴的,可现在真的舍不得离开。我希望,即使我离开了,铁角城的村民也能长久的将产业发展下去,生活得更加幸福,踏上乡村振兴的道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