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宁县

“想帮果农过个好年!”哪里滞销就去哪里,庆阳90后女海归变“土气农民”

 2021/01/20/ 15:40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熊园

“想帮果农过个好年!”

哪里滞销就去哪里,90后女海归变“土气农民”

李莹正在浏览线上交易情况。

李莹(右)查看工人装箱

  在庆阳市宁县和盛镇的一个果品仓库里,28岁的李莹一边看着工人装箱一边不停地接着电话。

  李莹是庆阳宁县庆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2015年,在新加坡留学4年后,她选择回到宁县做起了生鲜电商。“2017年12月20日,销售额达到1266万元,创造了阿里巴巴单日单品销售纪录,全年线上交易量1.2万吨,在阿里巴巴生鲜行业排名全国第一……”

  在高速发展的庆阳,“种的苹果怎么卖”“什么品种最热销”成为农业发展难以绕开的现实问题。李莹和她的伙伴们一起,为庆阳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文艺女青年误入“电商圈” 曾一度自闭关了朋友圈

  “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做苹果销售生意了,我们家并不种苹果,一开始只是提供冷库代储存,后来做销售流通,将苹果销到了全国各大水果批发市场和海外市场。”李莹告诉记者,父亲的苹果生意做得很大,但她总觉得和自己没啥关系。

  喜欢文学的李莹高中就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还办过校内的报纸、杂志。高考结束后,她选择了去新加坡念书,连专业都选了自己喜欢的传媒专业。“家里做生意,大人其实想让我学国际贸易,但我没听父母的。” 李莹就这样离开了家乡,也远离了家乡的一切。

  “直到大三的时候,我都还没用过淘宝,对电商也不了解,非常门外汉。” 李莹说,2015年正在读大四的她放假回家,发现家乡的苹果丰收了,但收购价格却跳水,卖就是亏,所以她想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自家冷库里的苹果。“当时整个县城也没人懂电商,也不懂物流。”李莹说,她自己摸索,产品上架、网店运营,客户咨询、打包装箱全都自己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中秋节前就接到了一个500箱的大单。慢慢地,电商生意逐渐成型了,一天稳定发货四五百单,团队也越来越壮大。

  大学毕业后,李莹就回家乡做起了生鲜电商。“原来以为是给我爸打杂,没想到就此转行,成了一个农民。”李莹说,刚开始挺不喜欢做农业,没有社交,兴趣爱好都没有了,上学的时候喜欢口红香水会化妆,现在整天和苹果打交道,妆也不化了。也曾一度因为自闭,关了朋友圈。在一个个订单里,李莹才慢慢地找到了自己返乡的价值。

  哪里滞销就去哪里 “女救火队长”想帮果农过个好年

  误入“电商圈”的李莹慢慢地感受到了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的快乐,那就是可以让更多的农户致富。哪里的农产品不好销了,找到她就能解决,她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我们当地的农户因为有了电商平台的支持,辛苦种出来的果子再也不愁卖了。”李莹说,有一年礼县的花牛苹果不好销,找她帮忙,通过淘宝天猫,用一个星期就卖出了10万单,而且云南的芒果、云南的姜、山东的葱蒜她都帮忙销售过。

  “一次,爸爸的一位朋友给我们寄来了民勤的瓜,口感好,但是收购价格却很低。于是我又动了卖瓜的心思。”李莹说,当时阿里1688平台帮忙组了销量联盟,号召其他对民勤蜜瓜感兴趣的商家一块卖,她则统一定价、组织发货。当地农民说,电商去了,收购价从0.5元提高到1元-1.2元,农民乐开了花。电商带动了当地蜜瓜经济的发展,现在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民收益也越来越好,收购价格越来越高,2020年的收购价涨到了1.5元 。

  开天猫店的这些年,李莹一共帮当地400户贫困户农民脱了贫。李莹说,他们镇上的农户,农忙时务农,现在冬闲时去仓库打包挣钱,成了天猫店的“共享员工”,收入增长明显。最近,天猫年货节到来,李莹还和60户果农达成了采购协议,预计能帮他们卖出50万斤苹果,让果农也能过个好年。

  引入“淘宝力量”改变农产品低价困局

  不停试错,不停改进。为了让公司走得更远,李莹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国内苹果品种众多,并不是所有品种都有市场,我们从销售端掌握的信息,会反馈给种植端,现在庆阳有不少果园,开始换成了市场上好销售的新品种。以新品种‘王林’为例,收购价格都在10元左右,相比过去的老品种,价格更高,销售情况也更好,在电商平台更容易形成爆款”。

  李莹认为把品牌做好了,产品就能区别于其他的同类产品,品牌的价值可以附加在产品上,当然也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低价规模效应并不利于品牌的成长,所以不断地创新产品让用户对自己的天猫店铺、对商品品类留下心智,才能避免‘低价伤农’。”

  李莹说,公司里现在都是读书后返乡的年轻人,大家干劲十足,想把庆阳苹果做成天猫同类目产品中的第一,让父辈的产业有更大的突破。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熊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