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市

体育,让城市更有活力——庆阳市体育事业发展纪实

 2020/11/19/ 16:25 来源:陇东报 记者 丁艳

体育,让城市更有活力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纪实

  陇东报记者 丁艳

  西峰第二十届“园丁杯”暨第十一届“希望杯”篮球邀请赛比赛现场(资料图)。 陇东报见习记者 张瞳 摄

  今年10月以来,2020“薪火传承 中国健康跑”庆阳南梁站活动、2020甘肃正宁第二届森林马拉松赛暨萌马乐跑徒步赛、宁县采摘游暨乡村自行车越野赛等赛事在我市相继开赛,掀起了一场文旅+农产+体育赛事的举办热潮。而在为市民开放的东湖公园、周祖广场、和谐广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上,一个个市民自发组织的跳舞、练字、练剑、唱歌等团队,在惬意舒适的环境里,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蓬勃开展的体育运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市民,像跃动的文明音符,让庆阳这座高原城市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散发出时尚和健康的迷人风采。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打造体育强市为目标,建设各类体育场馆,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及各种比赛,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体育事业遍地开花,亮点频现。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十三五”以来,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县两级利用体彩公益金及各级财政经费,配套完成乡镇(社区)、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组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各类体育场地3629个、378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1.45平方米。西峰区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3000亩的海绵运动绿地,内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场地93块、5公里健身步道、11个健身广场和集中健身器材安装区;正宁县体育场、宁县全民健身中心、正宁县全民健身中心、庆城县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体建设任务;乡镇(社区)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提升工程75个、覆盖率达61%,

  为了助推全民健身活动良性健康发展,我市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均设有体育总会,成立市级单项体协27个、县级64个,乡镇街办设有文体站,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全民健身工作; 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45场(次),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10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人数占75%。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成了市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定期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开具健身“处方”,每年接受体质测试人数近1.3万人。

  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化成风尚

  记者从体育局了解到,每年全市开展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300多场(次),举办省级以上大型体育品牌赛事10多项,参加国家级大型群众体育比赛4次,省级比赛20余次,组织市县级全民健身日活动展示40余场次60多项,体育人口达40%。

  近年来,我市紧跟发达地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潮流和趋势,着力打造品牌化大型健身活动,先后举(承)办了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分站赛及大区赛、全国拔河新星系列赛、庆阳大众高山滑雪比赛、中国国际露营大会百城徒步赛(甘肃庆阳站)、秦直古道合水乡村马拉松、正宁森林马拉松、“穿越子午岭探秘秦直道”徒步挑战赛、中国南梁“红色之路”长征赛、庆阳周祖“岐黄杯”登山赛、中国南梁垂钓大赛等,已发展成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健身品牌赛事。迎新年全民健步行和广场舞、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联赛已经形成制度性体育赛事。 同时,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接受场地、指导、活动等服务。体育场、馆实现免费(低收费)开放,努力提高使用效率。

  竞技体育屡创辉煌提升快

  2016年我市优秀自行车运动员王祯代表中国参加里约奥运会,成为我市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我市输送到省专业队的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获得世界冠军、世界第五各1次;获得亚洲比赛1金1银;获得全国比赛金牌9枚、银牌3枚、铜牌2枚。

  近年来,我市成功举办庆阳市第十三届全运会,全市8个县(区)、中省驻庆、市直相关单位、行业体协、俱乐部、民营企业9个代表团36只代表队参加了本届全运会,参赛人数1980人。达一级标准2名、二级标准15名,13人次破7项全市少年田径最高纪录。在省十四运中,我市参加青少年组14大项145小项、成年组7大项49小项的比赛,获35金、28银、22铜,位次居全省第六位。与此同时,业余训练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在全市设立业余训练点62所,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省级青少年俱乐部2个,甘肃田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网点学校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少儿业余体校4所,在全市各级开展业余训练工作,促使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