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西峰区

花好月圆话中秋 “庆阳元素”最动人

 2020/09/27/ 18:42 来源:陇东报 见习记者 米静

花好月圆话中秋 “庆阳元素”最动人

  陇东报见习记者 米静

  “花月饼”里的温暖回忆

  每年中秋,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各种花样和口味的月饼,苏芳最想吃的却是母亲亲手蒸的“花月饼”。苏芳今年53岁,是西峰区后官寨镇人,从她记事起,每年中秋节那天,母亲都会早早起来为全家人做月饼。

  母亲先把发好的面团分成四五个巴掌大的小块,逐个揉成团,用擀面杖擀开,在每层上面都抹上油,撒上椒叶、盐巴等调料,再把事先剥好的核桃、花生用刀拍碎撒上去,然后把几层面都摞在一块,月饼的结构已经好了,接下来就是“打扮”月饼了。

  苏芳凑着热闹,学着样子,跟母亲一起用面捏小鸟、兔子、小鱼和牡丹花之类的形状,虽然捏得不尽如人意,但母亲还是会把苏芳捏的最先放到月饼上,做好这一切便将月饼放在蒸笼里开始蒸。

  “小时候,我喜欢趴在锅台边,一边和母亲嬉闹,一边等待月饼出锅,有时候忍不住会把锅盖悄悄掀开一个缝,看月饼的变化,母亲发现就会用手里的抹布轻轻打我的手,笑着骂我是馋猫。”苏芳说,月饼蒸出来晚上祭拜过月神才能吃,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习俗。

  “看着母亲捏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花,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欢,总是缠着母亲教我。”从小心灵手巧的苏芳跟母亲学了很多捏面的花样,除了中秋,平时村上有个红白喜事,都会叫上她去捏花馍馍。

  因为喜欢,苏芳还专门去外地学习更精细的制作方法,久而久之,她的制作技艺越来越娴熟。每年中秋来请她蒸花月饼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她自己创作的花月饼“福满人间”还入选了“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优秀作品展。

  剪刀飞舞百态生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迎中秋”……为了迎接中秋佳节,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庆阳民间剪纸艺人也在剪纸作品上加入中秋节的元素,为节日增光添彩。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看到了民间剪纸大师祁秀梅的作品,当时就深深喜欢上了剪纸。”今年50岁的马路是镇原县人,回忆起第一次看见剪纸的场景,她记忆依然清晰。那年中秋节,祁秀梅送给马路的母亲几张剪纸装点窗子。“我母亲拿回家并没有照做,而是将这些工艺品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面保存着,那几张剪纸里有抓髻娃娃,还有鱼掰莲,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漂亮。”马路说。

  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从题材上看,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民俗风情的。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如今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而它那种能用简明线条将繁杂事务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特性,又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着现代人。

  “全国各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对于庆阳人而言,剪纸艺术的应用,是伴随着一生的。”马路说。

  以前,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请村里慧心手巧的妇女,用纸剪一些“送子观音”“坐莲娃娃”等贴在墙上,表示添喜、富贵等。孩子长到十二岁,家里长辈会用红纸剪一幅“长命百岁”图挂在房间中央,既是对孩子的祝福,也是老人对晚辈的期望。成年结婚更是热闹,“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红双囍”“莲生贵子”……一张张寓意丰富的剪纸,把居室、院子装点得红红火火,欢乐祥和。

  到了七八十岁,儿孙满堂的时候,祝寿的剪纸就占很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有“福禄寿喜”,两边的蝙蝠代表幸福,梅花鹿卧在最下面表示厚重稳当,寿桃安排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周边长满了叶子,以衬托寿桃强大的生命力,加上桃子上面一对喜鹊,组成一张完整的“福禄寿喜”图,以此来表达对老人福寿安康的衷心祝福。

  “现在剪纸比过去的花样多,内容也要复杂些,加上制作工具的创新,剪纸作品也比之前要精致得多。”在马路的心里,自己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就跟着家里人一起干农活,这种情怀永远都在。

  “我现在有剪纸这个技能,就想着把咱们庆阳的农耕文化、南梁精神和一些庆阳民俗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说话间,马路手里已经剪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奔月之态跃然眼前。

  小小香包寓意美

  中秋香囊也是节日的符号,庆阳香包刺绣起源于黄帝时期,初创于岐伯之手,在香包中放入中草药,既有强身辟邪的寓意,又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庆阳的女娃娃们几乎都会针线活,庆城县的石丽峰也不例外。“我妈妈是村里有名的巧媳妇,针线活那是一绝,尤其是冬天,农活忙完了,妈妈就坐在炕上,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做针线活,有时还会缝制绣着花的小香包给我玩。”石丽峰一边听妈妈讲故事,一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穿针引线刺绣香包。

  “那时候我还小,刚开始学习绣花,很怕浪费布料,于是就拿着妈妈做鞋垫剩下的小布块玩,第一个作品是给家里的猫做的‘鞋’,我和妹妹拉着猫给猫穿‘鞋’,怕掉了还用绳子在上面绑了蝴蝶结。”想起小时候的这些趣事,石丽峰笑得前仰后合。

  也正是因为这些趣事,对香包的喜爱便在石丽峰心里悄悄扎下了根。现在用来制作香包的布料比过去明亮很多,线的颜色种类几乎也更多了,所以制作出来的香包也越来越精细,花样越来越多,以前的刺绣都是平面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立体图,花鸟鱼兽更加逼真美观。

  以前女子出阁时摆的嫁妆大多都是刺绣品,主要是向来客展示新娘和新娘母亲的针线手艺,现在的香包除了这一传统意义外,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每个节日我们都会推出和节日有关的香包,春节香包多以福娃和属相为主,端午节的香包多是五毒和蒜骨朵,而中秋节我们会在香包上绣上嫦娥、玉兔和一些寓意幸福团圆的花样和文字。”石丽峰说。

  不论是传统月饼、剪纸还是香包,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民间艺人的手里,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人们的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