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新闻

【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实施“三大工程”推进“两大行动” 庆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2020/06/10/ 15:4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金奉乾

庆阳市西峰区城南绿地公园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让城市充满绿意和活力。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金奉乾 文/图

  六月的庆阳,夏花绚烂,绿荫似海,绿潮涌动。

  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流域生态治理让荒山沟壑披绿装,老油区按下绿色转型发展的“快进键”,茫茫子午岭万顷碧波筑起黄土高原“绿色屏障”……

陇东黄土塬,天蓝,地绿,景美。

  6月4日至8日,“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30多名记者,走进庆阳市西峰区、合水县、华池县、庆城县、环县,记录陇东大地的美丽嬗变,用心感知绿色发展带来的新动能。

西峰区清水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让昔日荒山沟壑换新颜。

  6月4日,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在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甘肃)高峰论坛主旨报告会上说,近年来,庆阳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三大工程”,推进“两大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庆阳样板。

合水县草洼沟小流域综合治理20多年,让吉岘镇东南部的罗家畔一带漫山吐翠。

  向荒山进军,让大地增绿,助农民增收,2013年庆阳市实施“再造子午岭”工程,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绿荫似海、绿潮涌动的“子午岭”,目前已累计造林621.5万亩。“再造子午岭”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承载能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银行”。

合水县蒿咀铺林场,高原林海,群山叠翠,美丽如画。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也是世界上黄土塬面最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水土流失问题一度十分严重,年入黄泥沙1.68亿吨,占黄河流域泥沙量的1/10,直接威胁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2015年开始,庆阳市启动实施“固沟保塬”工程,着力构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沟岸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新修梯田150万亩,全市治理水土流失3079平方公里,治理保护塬面1175平方公里,治理完成抢救性沟头沟道33条。昔日的黄土丘陵、千沟万壑披上了绿装,年入黄泥沙量减少6900万吨,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作出了应有贡献。

华池县大凤川林场新庄台苗圃基地,孕育绿色发展新希望。

  庆阳年均降雨量510毫米,地表水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1/4、全国的1/8。2016年庆阳市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黄河大保护战略,累计投资65亿元,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在主城区建成一批海绵道路、海绵校园、海绵广场、海绵小区、海绵公园、海绵沟道。城市新增人工湖体蓄水量70万立方米,新增绿地50.5万平方米,主城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1.6%,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62.7%,雨水利用率达到34.3%,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水土少流失、水源有保证”的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首席科学家、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南琪院士认为,庆阳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固沟保塬”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逐步恢复了沟道生态,遏制了塬面萎缩,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标准规范,为西部湿陷性黄土高原建设海绵城市探索了路径、树立了标杆。

西峰区和谐广场周边,绿树成荫。

  近年来,庆阳市还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和十大生态产业发展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减排、抑尘、控煤、限车、管油、禁烧、增绿’防控措施,市区优良天气率达到90.4%。突出马莲河、蒲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去年,马莲河、蒲河两个国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今年1-5月份,两河水质稳定达标,分别由去年的Ⅳ类、Ⅲ类转为Ⅲ类、Ⅱ类。”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说,庆阳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创建“四区示范”,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庆阳样板,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庆阳篇章。

如今的庆阳市西峰区,蓝天、绿树与市民相伴。

村社与树木间,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工人在清理西峰区和谐广场景观池中的杂物。

合水县通往华池县的林区道路。

庆城县卅铺镇,环江水流清澈,激情流淌。

记者在西峰区温泉镇采访“固沟保塬”工程。

位于甘肃最东端的合水县太白镇,利用绿色生态优势打造森林小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