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新闻

传承创新 绿色崛起——庆阳市历届农耕文化节回眸

 2019/09/17/ 09:15 来源:陇东报

传承创新 绿色崛起

——我市历届农耕文化节回眸

  2009年9月22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展出的泥塑作品《春节习俗》。本报记者 马骁 摄

  2013年9月24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民俗展厅内民俗产品多种多样。本报记者 李卿 摄

  2017年9月27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的糖人制作民俗技艺展示。 本报记者 李卿 摄

  2017年9月27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的烙铁画民俗技艺展示。 本报记者 李卿 摄

  2015年10月13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剪纸艺人现场创作剪纸。 本报记者 赵彩霞 摄

  2017年9月27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的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本报记者 李卿 摄

  本报记者 马骁

  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 境内既有宽广平坦的黄土塬,又有富饶肥沃的河谷川地,还有一望无际的梁峁山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就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化的先河。

  秋天的脚步已经走来,当秋风从这片黄土大塬吹过,枝头田间,那沉甸甸的果实毫不吝啬地回馈着耕耘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玉米谷子、绿油油的各类蔬菜……脚下的土地被装扮得五彩斑斓,成熟和收获的味道浸润着这片黄土地,这是丰收的时节,是一年里最美的季节。

  在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吹拂下,千百年来,我们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也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现代农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时至今日,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庆阳,已经成为全国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苹果最佳优生区,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油菜、胡麻等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稳定、供给安全,黄花菜、白瓜子、中药材和小杂粮品质优良、享誉中外,创造了循环发展的新模式,树立了绿色崛起的新形象。2018年底,全市农业增加值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7元。

  在2009年9月的那个秋天,庆阳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时光荏苒,在随后的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我市又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农耕文化节。五届农耕文化节,为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为展示庆阳农耕文化风采、彰显庆阳开放开发形象提供了难得机遇,对我市加强区域协作、扩大文化交流、助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随着节会的连续举办和不断创新,农耕文化节也成为独树一帜的继承传播展示中国悠久文化的品牌和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交流合作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平台、壮大产业的平台和繁荣商贸的平台。2012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被人民日报社、中国节庆创新论坛组委会评为“首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节庆”,入编《2012中国节庆大全》。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六届(2019)中国羊业发展大会暨庆阳农耕文化节,庆阳传承创新、绿色崛起的成果将再次全面呈现。

  今天,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了过去历届农耕文化节的精彩瞬间集中展示,憧憬着这块农耕之源在传承创新农耕文明、构建生态和谐、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加耀眼的辉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