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庆阳市

庆阳 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09/10/ 08:55 来源:每日甘肃-甘肃农民报

庆阳 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特约记者 金树军

  金秋季节,行走在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董志塬上,漂亮的安置小区民居熠熠生辉,富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一条条水泥路通村通社,一处处引水工程滋润心田,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几何时,生活在这片厚土上的庆阳农民广种薄收,农业经济效益极低,广大农民一贫如洗。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淳朴的庆阳人民大力弘扬南梁精神,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崭新的庆阳。

  9月7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宁县焦村镇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基地,鲜红的苹果挂满枝头,摘果工正忙碌着采摘成熟的鲜果。“这个苹果基地给我们村带来了发展果业的希望,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栽苹果树。我在家门口打工特别方便,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焦村镇街上村村民王雪梅高兴地说。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作为一项基础性富民产业,大力推行“331+”苹果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全市发展苹果面积177万亩,覆盖全市96个乡镇、1055个村,产量达90万吨,产值40亿,苹果产业农民人均收入1135元。从2014年至今,庆阳市13724户贫困户靠发展苹果产业脱了贫。

  位于西峰区彭原镇彭原村的甘肃中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是肉羊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主要从事肉羊的养殖、改良、繁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及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销售。

  公司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建成肉羊标准化扶贫合作社411个,养殖基础母羊16万只以上,年出栏肉羊近40万只。每年种草、收草、清粪、剪毛、运输用工2000人(次),带动贫困户8200户以上,户均年分红7500元以上,带动当地2.778万户农户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香包、剪纸、刺绣等民间民俗文化是庆阳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之一。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下岗职工刘兰芳创办,从事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她在肖金镇开办传习所,收徒授艺300余人,招聘了庆阳市七县一区的农村妇女、下岗职工和留守妇女4000多人,不仅带领当地妇女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将庆阳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走出了国门。

  今年80岁的金香莲,是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经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谈起家里70年来的变化,她说:“我出嫁时,我丈夫家里只有一缸谷糠,住的是地坑院窑洞。50年代,家徒四壁,缺衣少吃,每当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借粮维持生计。到了70年代,住的是土坯平房,能吃饱肚子。到了80年代以后,家里有了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小彩电。现在,家里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壁挂液晶大电视,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楼房。”金香莲一家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印证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庆阳农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变化。

  记者采访了解,近年来,庆阳市着力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提质增效发展。2018年,庆阳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1.6万吨,比1949年增加112.24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2元,比1986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1.2%。近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危房(窑)改造16.7万户,农民群众从土窑洞搬进了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高档手机、智能家电、小型轿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0.62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2.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49%下降到5.5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庆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