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华池县

革命老区气象新——来自华池的蹲点报告

 2019/05/27/ 10: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朱雅琴 通讯员 田密峰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列宁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1934年,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一个叫做“转嘴子”的山坡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创办了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转嘴子列宁小学。

  从那时起,列宁小学的孩子们识字念书唱歌的声音从窑洞教室里传出来,这声音传遍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沟沟峁峁,传遍了南梁政府所在地的山山水水……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期间,前往列宁学校,嘱咐孩子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奋发有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抵达位于华池南梁的列宁小学时,正值学校举行运动会,操场绿地上正在进行的比赛项目叫做“爬雪山,过草地”,场上参赛的孩子们全部身穿蓝色的小红军服装,正侧身匍匐前进,场下的同学在一旁呐喊加油,甚为振奋人心。

  时间回到1934年。当时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源匮乏,为了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让儿童有机会读书,边区政府在窑洞里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

  瓦房6间、土窑洞3孔,是学校最初的全部设施。学校设3个教学班,有学生46人,3名教员。在困难环境中,师生自己动手垒土台当课桌,用石板做黑板,扫锅灰制墨水,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军体、歌咏等课程,边区领导还经常到列宁小学讲课、作报告。

  走进当年的窑洞教室,斑驳的黑板、粗糙的桌凳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纸笔,用沙盘写字”,伴着列宁小学的学生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当年在战火硝烟中上课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在这里工作将近7年的校长柴建平告诉记者,学校利用自身革命历史资源,启动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四门红色校本课程,即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包括栽一棵树,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

  “列宁小学的红色教育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应景,通过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柴建平说。

  在列宁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园。学生们在“张景文烈士雕像”前聆听烈士办学事迹,并默哀悼念;在“乡土文化知识墙”“列宁小学旧址”前沐浴红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列宁小学还把红色教育和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军歌阳光大课间”等活动,编印了《红星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南梁星火耀千秋》等传承红色精神的教材。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南梁腰鼓,也被列入了学校的必修课。每到“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烈士纪念日”等节庆日、纪念日,学校都会举行书画展览、文艺汇演、诗词朗诵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如今,列宁小学从最初只有十几名学生的小学成长为有9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85年来,列宁小学坚持传承南梁革命精神,实施红色教育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播下红色的种子,使南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聆听老区奏响的“红色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4月底,春意正浓,记者来到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蹲点采访,行走在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南梁革命纪念馆声情并茂的讲解员、列宁学校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南梁小镇饭馆里热情的服务员,都让南梁革命圣地显得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80年沧海桑田,山乡巨变。村民樊建华一家搬出了居住了几代人的土窑洞,回家的路不再需要艰难跋涉,既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在外打工的郭锋回到家乡创业,经营起南梁红色之旅大酒店,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列宁小学实施红色教育工程,让孩子们从小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南梁,正齐心协力,克坚攻难,用红色文化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共同奏响一曲“红色乐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