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庆阳  >  宁县

宁县农民王宁春;筹资自建村史馆 记录时代留乡愁

 2019/03/25/ 10:26 来源:陇东报

  宁县农民王宁春;筹资自建村史馆 记录时代留乡愁

王宁春介绍村史馆布展情况。本报记者 吕赟 摄

村史馆外观

村史馆陈列的各式农具。本报记者 吕赟 摄

村史馆收藏的录音机

  本报记者 刘萍凝 实习生 胡文韬

  在宁县和盛镇东乐村的南面,有一个由村民王宁春自筹资金建起的村史馆。3月13日,记者穿过熙熙攘攘的和盛镇街道,来到东乐村村史馆,这里陈列着曾经见证东乐村村俗民情、医疗卫生和农业用具发展变迁的实物和史料。

  东乐村史馆的大门上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乡村记忆忆当年,历史再现现古今”。正如对联表达的含义一样,在这个村史馆里,村情地貌、居住变迁、生产生活往事、古今贤能、革命烈士、百姓荣誉等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50多块展板进行展示。此外,馆内20多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农业生产、生活学习用具读本、日常生活用品、人民公社时期文件等,可以说是东乐村发展变迁的实物见证。

  王宁春曾在陇南市从事室内设计和装修工作21年。回到家乡后,他用自己打工积攒的资金,又筹集了十几万元,历时两年建成了村史馆。王宁春告诉记者:“村史馆凝聚着我儿时成长的影子和在外打工20余年的思乡情怀。”

  村史馆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为了收集历史资料,王宁春走访了本村和邻村的所有老人,有时为了搞清楚一件事,他往往要跑七八趟。在整理文字资料时,他常常查阅资料彻夜不眠。他说:“随着一些老人的离世,一些故事可能会永远失传。”

  村史馆的建设和一些实物的收集,花去了王宁春半生的积蓄,甚至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因此,对王宁春这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行为,他的家人都非常反对,同村的人将他戏称为“傻子老王”,而王宁春却坚持认为他做的事没有错。

  王宁春从小热爱美术,初中毕业后,还从事过玻璃工艺绘画、室内设计装修、广告装潢等行业。随着手头的宽裕,他开始收集和美术有关的宣传画、年画、纪念徽章等历史物件。

  “在外打工的20多年,每次过年回家,我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一些农具被陆续淘汰,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牌,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情感往来。”王宁春说,正是这种对过去的怀念,让他越发觉得传承历史、留住乡愁的重要性。

  王宁春的这种理念,在他设计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主题雕塑中尤为突出,这个由王宁春一手完成的建筑,建在村史馆的南面,由碌碡一层一层搭建而成,从下到上的图案依次是向日葵、收割机、小麦、玉米、太阳,在碌碡的最上层屹立着党徽。王宁春说:“这个设计表达了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特别是对那个淳朴时代的无限怀念。”

  除了建成了村史馆,在十余年的收藏积累中,王宁春还逐步创建了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收藏门类。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和农具最多,农业历史变迁中的土改、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大事件的史料,都在王宁春的村史馆中可以看到。

  王宁春收藏的每一件农具都充斥着那个年代满满的回忆,汇聚着那个时代人们的辛勤劳作以及智慧。王宁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具逐渐消失,尤其当工业文明渗透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一辆独轮车、一个石磨,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乡野的温情,收集这些农耕用具,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有迹可循。”

  除了家里,王宁春大多时间都是泡在村史馆里,他总是一个人忙着整理各类资料。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宁春,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办好他的村史馆,为后辈儿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刘萍凝摄)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